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

杜鵑花的光照

[光照]
  杜鵑最適生長溫度為 12℃至25℃,低於 5℃或高於 35℃均易受到傷害。 夜溫20℃,半日照至全日照均可,但在戶外栽植時適宜杜鵑生長之光強度為 21 klx(2000 呎燭光)到42 klx(4000呎燭光)。因此本省夏季高溫期應行遮陰處理,遮光率為40%-50﹪,除有降溫效果,並可以避免葉尖焦枯,頂芽死亡,高溫下根系發育不良,植株生長緩慢,秋冬日照較弱時,則應去除遮陰以免徒長。

  所謂的生殖生長期是指花芽分化、花芽發育至開花、結實的生長期,杜鵑花的生殖生長受溫度、光,說明如下:

  溫度是影響杜鵑花芽分化及發育最重要的因子。若夜溫在18℃ 以上,持續 8-10週,即可促進花芽分化,杜鵑花很特別的是花芽發育至一個階段,會進入休眠狀態(花芽大小不變)。若要促成提早開花,可以 2~10℃低溫處理4~6週打破休眠,冷藏庫的間相對濕度為60%,且每天須有12小時0.2 klx 光照(日光燈即可)。這段期間不需肥料供應,但需噴施殺菌劑防止病害發生。處理週數與品種有關,如久留米杜鵑須 4週,西洋杜鵑則須 6週的低溫處理。大多數品種低溫處理後,置於16℃以上溫室中,4 ~ 6週後可開花,此即為杜鵑花花期調節的方法。

  激勃素可以部份取代低溫打破休眠,若不經冷藏只以激勃素處理,開花之整齊度低且開花的品質較差。盆花生產可以 2~9 ℃低溫處理 2~3週後,再以激勃素250 ppm每週噴施一次,連續三次,可改善開花的整齊度。

  長日照有利營養生長,短日照促進花芽分化,短日為日照時數小於 9~16小時。夏日全光下,高葉溫和低濕度下,不利於植株生長。而適合杜鵑花芽分化之光強度較營養生長更低,為20~28 klx。但一般為節省勞力並不刻意加以調整。杜鵑花芽分化期,植株若放置太密,邊緣枝條因相互遮陰,光照不足,亦會產生植株中央枝條與周圍枝條花芽分化不一致現象,故排列上應留適當空間,以免花芽分化不整齊,開花品質降低。

  修剪後特別是於秋冬短日環境下給與16小時光照或夜間暗期中斷處理,可促進營養生長,夜間之光照強度0.1~0.2 klx(10~20呎燭光)即有效。

  春季出室后,陽光較柔和,中午前后應適當遮陽。

  入夏后放通風陰涼處,炎夏需用葦簾、竹簾、遮陽網遮蔭,早晨8時前和下午5-6時后將簾子揭開。由于杜鵑屬于半陰性花木,在烈日曝曬下嫩葉易被灼傷。如果夏季長期處于強光直射下,則會造成枝葉枯黃,生長停滯,嚴重時整株死亡。

  秋季日光強度逐漸緩和,AM9時前和下午5時后可多見些陽光,秋末放在有陽光處,促進花芽分化。

  杜鵑不耐寒,于寒露、霜降時分之間應移入室內,放置在有陽光處。

  入室初期,應注意打開窗門通風。如將其長期放置在陰處,則易落蕾。冬季室溫以10℃左右為宜。大多數品種室溫不低于5℃,但西洋鵑畏寒,越冬室溫不能低于8℃。如冬季室溫過高,新陳代謝增強,消耗養分,不利于翌年生長發育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